清明節(jié)到了,該是上祖墳的時候了。
小時候,每到清明節(jié),父親總是早早地將我們兄妹幾個叫醒。一家人匆忙扒點燙飯,帶上頭天晚上用白紙剪好的紙錢和準備好的鐵鍬,又在門口的水塘邊摘一把柳枝,天蒙蒙亮就出發(fā)了。
我的家鄉(xiāng)地處蕪湖、南陵、繁昌三縣交界,相對偏僻,自古以來就叫“三不管”,應該是山高皇帝遠的意思吧。我們祖上飽受戰(zhàn)爭離亂之苦,因而祖墳散落在各處。上墳通常先從近處開始,先將田間地頭跑遍,再涉河過橋、翻山越嶺,最后到時間、空間和距離都更遠的祖墳那里。走在路上,父親邊走邊和我們說起前方長眠的是宗族里的哪一個長輩,并談起他(她)的生前軼事。每到一座墳前,父親總是先拔開墓碑上覆蓋的泥土,將白色紙錢掛在準備好的柳枝上,插入墳頭并大聲說:“××長輩,我們一家來看你了?!苯又罹弦还?,拜三拜,然后叫我們小字輩在墳前叩頭,再順著四周查看查看,如發(fā)現(xiàn)墳土有松動,就用隨身攜帶的鐵鍬培培土、夯夯實。
有的祖墳年代久遠,又因筑路挖山之故,已不見蹤影,父親就在墳地所在的位置上插上紙錢。我記得很清楚,父親對兄長們不止一次說過:這些孤墳,你們要記牢,不要等到我走了以后,你們清明節(jié)上墳時再也找不到位置。
有時遠遠望見墳頭上已插上柳條和紙錢,父親就說:看來是哪位本家已經(jīng)來過了。有時在墳前或路上遇到本家叔伯兄弟,我們這一行的隊伍便壯大起來,一路的話題又多了起來。
若走過的地方有些來歷,父親便興致勃勃地說起口口相傳的故事。記得路上經(jīng)過一座破土地廟,父親告訴我們:當年朱元璋兵敗逃到這里,前不巴村,后不著店,遠處又有來勢洶洶的追兵。朱元璋無路可逃,只好對著低矮的土地廟磕了磕頭,立即鉆了進去。說來也怪,隨即就有蜘蛛在廟門口結(jié)起網(wǎng)來,不一會將廟門封個嚴嚴實實。追兵趕到這里,看不見人影,心中疑惑,可看到廟門口厚厚一層蜘蛛網(wǎng),料想破廟已經(jīng)很久沒人進出了,又繼續(xù)向前追去,朱元璋這才僥幸躲過一劫。
后來,我上了中學,清明節(jié)總是隨學校集體活動。參加工作后,更鮮有機會跟著父兄去上墳了。有兩次特地在清明節(jié)調(diào)休回家上祖墳,父親非常高興地領著我們一同前往,雖然走的還是那條熟悉的路,可路上已少見熟悉的面孔了。九十年代后期,父母親又相繼離我們兄妹而去,清明上墳的路上,就只有兩位兄長和侄子們了。我知道,他們一定會沿著父親的足跡走下去。
又一個清明節(jié)來到了。雖然一樣的冬去春來,一樣的花落花開,但是,斗轉(zhuǎn)星移、物是人非,我不僅懷念起父母,而且也更思念家鄉(xiāng)的親人。在新冠病毒肆虐的至暗時刻,網(wǎng)絡祭祀成為懷念先人的最佳方式。相信明年的清明,我會跟著已是古稀之年的兄長和朝氣蓬勃的子侄們一起去上祖墳。一路上,我們會談起寒食、清明的來歷,并告訴子侄們:有了祖先的點滴積累才有今天的中華文化,我們祭祀先人的目的就是慎終追遠,不忘根本。